“我的理想是通过读三本书走归零路,更好地认识时代、社会和人生,揭示时代、社会和人生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承继的是鲁迅的传统。” ——卢新华
2019年11月13日9:40,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于兰溪校区3号教学楼309教室,顺利举办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讲座之“从《伤痕》到《伤魂》”,主讲人为现任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卢新华。到场嘉宾有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院院长俞敏华、行知学院文学院团总支书记兼学工办主任罗公波。此次讲座面向文学院17、18、19级部分学生.
卢新华老师以自己的创作初心与理想作为切入点,对他如何开始写作、如何看待文学、如何看待作家这一职业做出解释,并详细说明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对其从事文学带来的影响。鲁迅“弃医从文”为卢新华老师日后的“弃政从文”埋下了种子,同时鲁迅的作品又深深点醒了他——文学作品必须与时代和社会接轨,蕴含对民族的感情。
卢新华老师以自身经历为主线,为我们讲述了《伤痕》发表前后的坎坷路程。作为文革后第一批通过高考进入复旦大学的学生,卢新华老师创作热情高涨,由诗歌写到小说,并从某节对鲁迅的作品分析课上悟出“文革对中国造成最大的破坏是给每个中国人身体和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这一道理,之后便诞生了《伤痕》。几经周转,《伤痕》被贴在复旦的墙报上,引起了重大的反响,后有幸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不到一年后,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第四次文代会作家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代表,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这些荣耀与光环使他反思文学与人生,也便有了从《伤痕》到《伤魂》的一系列作品。
卢新华老师还发现人类的种种都与财富有关,并得出伤痕并不是文革时期后才出现的。他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刨析,提到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批判了当今社会“存人欲,灭天理”的现象。让同学们明白了中国发展的路程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提醒了同学们要在保持自信的同时,更加注重自省,从而真正安顿好我们人的心灵,我们民族的心灵,我们时代的心灵。
讲座最后,俞敏华院长上台发言,鼓励同学们向卢新华老师提出问题。现场同学踊跃发言,卢新华老师都一一做出细致的解答。俞敏华院长同时点出卢新华老师作为“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以及“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的高级顾问,他能时刻保持谦虚的品质,是同学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本次讲座座无虚席,圆满举办,卢新华老师的亲身经历与人生感悟都给全体师生带来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