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20周年系列讲座】全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语文所所长兼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潘涌来我院讲学

发布者:文学院发布时间:2019-12-05浏览次数:566

   2019年12月4日14:30,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兰溪校区2号教学楼307教室,顺利举办新中国课堂教学思潮的演变”为题的讲座。主讲人为全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语文所所长兼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潘涌老师到场听众有行知学院文学院团总支书记兼学工办主任罗公波、祝倩老师、李熹老师等。此次讲座面向文学院1718级部分学生。



   潘涌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思潮是一种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具有支配地位,获得普遍认同并对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产生显著约束力和影响力的主流教学观念。它对师生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课堂教学思潮作为主流教学观念,是跨越学科的,所有老师都应该学习借鉴。主流教学观念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一定时代背景的,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带动整个教学观念的变化,与时代有紧密联系,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而判断是否为主流教学观念的依据是是否抓住课堂教学总纲。潘涌教授提出要认识教和学的逻辑关系,将课堂教学思潮演绎历史提炼为32个,并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以教代学,唯教无学”。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教育的春天时期,“以教导学,多教少学”。第三阶段是中国步入现代化时期,“先学后教,以评促学”,此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第四阶段是当下,“变教为学,以学为主”。从以上四个阶段可以看出由老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的学堂的历史性演变,是新中国七十年来课堂演变的主要潮流师生关系是课堂教育的总纲


   

   教授指出教育的意义是将一个人内在的基因开发出来,让他真正做大事成大器。教育正要沿着这样三条逻辑链发展,怎么样将这个“我”发展弘扬,沿着自己生命的本质不断发展,才可以做到更优秀更卓越。


   教育要遵循“人本发展”的理念。课堂是孵化孕育新思想的地方,在这个教育发展到十字路口的阶段,要为未来社会创造新人。新人是未来的主体,要指向未来创造未来,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未来新人。讲座的互动性高,赢得了阵阵掌声,潘涌教授对于教育教学的心得理念为同学们将来的职业选择也提供了新的方向。